当未成年人进入陌陌和探探
8月29日,播客节目《在社交软件上扮演14岁女孩后》的播放量已经超过40
2023-08-308月29日,播客节目《在社交软件上扮演14岁女孩后》的播放量已经超过40万。
(资料图)
这档播客源起4位女性和1位男性做的一起社会实验。他们设置了4种不同类别的女性身份,在两个社交软件注册账号,观察被性骚扰的概率。
这4个虚构人设分别为性感富婆、个性拽姐、邻家女孩和未成年少女。其形象照均为团队用AI换脸制作。
实验初期,在4个虚构人设中,当16岁未成年少女回复打招呼消息时,对方发来性暗示或者明示消息的概率约为50%。而性感富婆和邻家女孩的受骚扰概率为1/6到1/8之间,个性酷姐受骚扰的概率约为1/8。
出现这一结果时,团队成员之一推测“可能十六岁这个年纪还是有点暧昧,给人感觉算是接近成年了”,无法完全突出未成年人的人设,随即决定将虚构人设的年龄下调到14岁。
当账号年龄标记为14岁以下时,出乎意料的情况出现了。
年龄被修改为14岁后,“她”所遭遇的性骚扰呈指数倍增长,超过了前三种人设的总和。
实验者们统计的数据显示,两到三天内,面向14岁少女的108个打招呼中,便有55个性骚扰。截止到实验结束,主动来接触这位14岁少女的有四五百位男性。
14岁的“她”遇到的性骚扰各种各样。
有的直接发来隐私部位照;有的在聊天过程中邀约一起吃饭、喝奶茶还可以给零花钱;有的以长辈自居,要求女孩删除微信中的陌生人都删掉;有的得知女孩还未满14岁(性同意年龄),便问生日是何时,言下之意为生日后再来联系。
团队成员吐露:“这个实验到后面,我们已经无法记录数据了,所有人都有点创伤性应激障碍了,不愿意去面对这个事儿。”
有人质疑这场实验的严谨性,指出这不是规范的社会学实验,数据不足,“无法证伪”。
但裁判文书已经在现实中呼应这一实验。
据澎湃新闻报道,实验团队所用的两个社交软件分别是陌陌和探探。
《橡果商业评论》做了一个简单统计,在裁判文书网上搜索关键词“未成年人”“强奸”和“探探”,2019年至2021年共有9份相关裁判文书。
而以“未成年人”“强奸”和“陌陌”为关键词搜索,从2015年到2022年,共有24份相关文书。
这些裁判文书中,有成年男性在陌陌上以讨论找工作为由加上女孩微信,再以介绍工作为由将女孩约至出租屋中实施强奸;有的在探探上多次聊天后发展为情侣,并与未满14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。
2019年,有38岁男性得知女孩年龄仅为17岁后,故意自称23岁。
虽然女孩多次拒绝见面,但男方得知女孩的补课地点后,称已经开车出门,在随后两人见面的过程中于车上实施强奸。
甚至,有卖淫团体以上述社交软件为渠道,将账号设置未成年身份招嫖。
以上,只是部分被起诉、被披露的案件。
更多的“她”或许还在阴影中。
互联网、社交社媒体相关联的未成年人性侵正在引起关注。公益组织“女童保护”《中国儿童防性侵十年观察(2013-2023)》指出,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,儿童接触网络的机会增多,且越发呈现低龄化。
利用网络性侵儿童的案例呈高发严峻态势,包括在互联网上的“隔空猥亵”,也包括利用互联网诱骗儿童进行线下侵害。
2018年11月,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第十一批指导性案例,其中有一个案例是,被告人骆某通过网络而非直接的身体接触,对未成年的被害人实施了猥亵行为,被认定构成猥亵儿童罪。
而自发布指导性案例以来,截止到2022年9月,检察机关起诉利用网络“隔空猥亵”未成年人犯罪达1130人。这类案件极具隐蔽性,监护人不易发现,而未成年人出于畏惧心理,即使发觉受到侵害,通常不会主动告诉监护人。